中新网邢台4月17日电(张鹏翔徐彪李铁锤) “为了能把四股弦传承下去,我带着我的的团员们开始行走江湖,足迹北起京津地区,南到河南省,东至山东,西到太行山区。在我的心中有个信念一直在激励着我,只要我们坚持,这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会有人喜欢,就会有人从我们手中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谢会谦说。
现年54岁的解会谦是河北省巨鹿县人,从十五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习四股弦,20岁他亲手组建剧团传播四股弦艺术,后来他又为了生计两次解散剧团,南下广东做生意。可是,在他的心中对四股弦却始终有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2005年,为避免这个有近2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灭绝,解会谦第三次重组剧团,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2007年,解会谦被确定为四股弦第六代传承人。
巨鹿四股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它风格纯朴细腻,唱腔优美易学,唱词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2008年四股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谢会谦的剧团里有20名演员,他们都没上过正规戏曲学校,是通过拜师学艺,由师傅口传心授的。自过完年,从正月初三开始,他们就离开温暖热闹的家,四处演出,一直到麦收、秋收时节回家务农。对于这些演员每天的伙食基本保持稀粥、馒头、老咸菜。对这样的伙食,大家早已习惯。每当他们忙完农活,这些农家子弟又会化身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握锄头镰刀的手又拿起描眉朱笔、剑戟刀枪,吆喝牲口的口中也能吐出美妙诗词、锦绣文章……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他们都在外漂泊。
谢会谦说,这“闯江湖”着实不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风吹雨淋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有一年夏天,正演出时天气突变,狂风呼啸,把戏台顶棚吹走了,幕布吹乱了,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由于戏台搭在一个坑里,不一会儿,戏箱都漂起来了……
四股弦演员在化妆。 徐彪 摄
谢会谦的妻子薄云雪告诉记者,这“闯江湖”最怕的是发生“人祸”,虽然每次演出都签订合同,但演完戏,当地的组织者借口少给、甚至不给钱的事也时有发生。遇到这种情况,老解总是好话说尽、忍气吞声,只是为了把钱要回来能给演员开工资,有时钱要不够了,还得往里垫钱。
50岁的弦师王进军,是一个阿炳似的人物。他自幼学艺,因双目失明不能上台演出后,就当起了弦师。他拉得胡弦时而舒展、时而奔放,将四股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他的女儿王永青是四股弦第七代传人。他忧心忡忡地说,要学习四股弦,要专门学艺七八年后,才能上台跑跑龙套。上台唱戏得靠真功夫,要花很长时间学,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戏。“现在团里人大部分都四五十了,再过几年,我们都就唱不动了,我们要把这手艺传下去啊。”
四股弦演员在表演。 徐彪 摄
演员翟海菊告诉记者,现在的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出机会少、费用低,一台戏1300元,除去演员工资和日常花销,团里里剩不下啥钱。“我们不图吃、不图喝,在这表演就是凭着对这四股弦的一腔热爱,我们一直硬撑着,盼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
今天上午演出剧目是《铡赵王》,解会谦扮演包拯。勾完脸、穿上演出服装后,解会谦好像换了一个人。那个为找演出台口四处奔波、为要账忍辱负重、为省钱只买最便宜蔬菜的人不见了,一个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黑脸包公出现在舞台上: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嗓音洪亮,带着一股金属般的质感。
“现在我们这些人啥也不图,我们有个信念,就是希望把我们这点儿东西传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喜欢它。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只要把它传下去我们才有脸去见祖师爷啊。”谢会谦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