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天,随万物迎来一轮新生的,还有西宁的产业“四地”建设。
那一年的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青海要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宏伟蓝图。“四地”建设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省会城市、产业“四地”上的中心城市,在两年多的实践过程中,西宁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作为“首要政治要件”,在学思践悟领袖思想中凝聚奋进力量,全市的发展环境、各族群众的奋发状态、城市的气质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思想伟力在实践中充分彰显。
在不断前行中,西宁也发现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在建设产业“四地”上走在前作表率的因素。
有难点、有堵点,怎么办?那就创新工作机制,疏通一个个堵点难点。
2023年9月,作为第二批开展主题教育的地区,如何自觉把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作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的重要契机?这一思考贯穿西宁市开展主题教育始终。
“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目标具体化、责任具体化、进度具体化、项目具体化上下功夫,建立定期研究工作机制,每月一议,统筹调度。”市委主要领导调研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要聚焦推动服务和引领产业“四地”建设,建立“每月一地”研究推动机制。
目标已经明确,还得手里有招,招从何来?
西宁的答案很明确: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结合起来,与推动工作走在前作表率结合起来,与扛牢省会城市“五个首位责任”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干的思路、明确干的方法、激发干的动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
市委常委会以“每月一地”为主题,专项研究“四地”建设阶段性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四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关键”,牵头部门“抓统筹、总协调”,责任部门“主动干、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推进机制。
按照顶层设计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在“每月一地”的牵引下,西宁市充分考量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努力从领袖思想中找方法、找钥匙、找答案,坚持因地制宜、因势施策——
积极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与海西州初步拟定两地盐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以西宁和海西盐湖产业龙头企业为主的上下游协作机制,编制《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方案》;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集聚优势,深化拓展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凝聚企业牵头、政府助推、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工作合力,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协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建立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协调联动机制,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为目标,以支持盐湖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引才、育才、聚才力度,推动人才、资源、产业等要素集聚,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开发、铬酸钠溶液氢还原制氧化铬绿清洁生产工艺研发等项目和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推动盐湖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进步。
启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主干电网侧梳理形成6大领域21项重点项目清单,系统谋划750千伏、330千伏及110千伏各类电网工程66项,总投资约90亿元,开展工业领域绿电价值实现行动。
加快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挖掘河湟文化和城市文化底蕴,开展“Citywalk微游西宁”推广活动,新增无锡、宜昌等9个热点旅游城市航线,开行“大美青海号”“天路格桑花—相约港澳”等旅游专列,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5家,开展“冬游西宁·为‘宁’而来”特色冬春季文旅活动,推动冰雪“冷资源”变成产业“热经济”。
有序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大通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国家级试点项目,建立“夏都蔬生”标准化蔬菜生产、“夏都薯香”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个,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429个、有机农产品31个,组建西宁、德阳、成都、兰州、南京、重庆六市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联盟,精心打造的“青藏谷地·河湟田源”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闯出“名堂”。
面向未来,西宁信心满满——只要我们时时对标、处处看齐、事事遵循,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西宁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