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
西宁加快建设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将主题教育与当前文旅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找准目标、明晰路径、细化任务、建强机制,积极以文化和旅游发展实绩展现主题教育成效,推动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走深走实。
“挂图作战”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
从生态资源主客共享的旅游集散中心到产品供给丰富多样的文旅消费中心;从资源发展互嵌融合的生态旅游产业中心到多元文化传承弘扬的文化中心……通过系统梳理我市文旅产业发展现状,明晰发展短板,探索发展路径,我市将用三年时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四个中心”。
据了解,我市主动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立足西宁自然生态禀赋、人文资源实际和服务要素优势,制定印发《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构建交通客流集散便捷、生态资源主客共享的旅游集散中心,业态体系健全完善、产品供给丰富多样的文旅消费中心,要素保障齐全完备、资源发展互嵌融合的生态旅游产业中心,高原生态文明凸显、多元文化传承弘扬的文化中心行动目标。确定建设集散、消费、产业、文化“四大中心”20项行动160项具体措施,初步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体系。建立“双组长”制,构建“领导小组+工作组”推进引擎,通过“每月一地”调度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任务书、线路图和时间表有序推进。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
来了西宁去哪儿玩?无论是宗家沟五彩斑斓的冰灯,还是卡阳浪漫静谧的“林海雪原”,抑或三五好友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滑雪比赛……这个冬天,西宁总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西宁文旅发展正在活力迸发。
如何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聚焦西宁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推进实施强省会行动、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文旅实践中,高标准构建文化旅游新格局,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争取中央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169.02万元,支持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以及市县(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争取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908万元,支持先建后补项目16个,贷款贴息项目2个,项目补助7个。先后实施青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通段)、湟源“唐蕃古道藏乡风情”特色小镇建设等文旅项目148个,实现文旅投资33.31亿元。广泛深入基层扎实开展项目产业、冰雪旅游和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研,初步建立生态旅游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93项,总投资140亿元,形成实施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机制,编制《西宁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组分工方案》,推动2024年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早抓快动。
10余条特色主题微旅游线路见证古城魅力
旅游何必远行,西宁处处都是风景。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产业“火”起来,旅游资源“旺”起来,充分绽放西宁文化魅力,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目标定位,以“citywalk微游西宁”为活动主题,按照我市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划分为“冬春季”和“夏秋季”两大产品体系,串联城市休闲街区、文化历史遗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设计推出“红色文化游”“古城老街游”“亲子研学游”“乡村体验游”“康养生态游”“青海美食游”“城市公园游”等八大主题10余条特色主题微旅游线路,向市民、游客推介冬春季西宁旅行新玩法、新体验,推动西宁市成为城市周边游、周末游等消费群体旅行的首选目的地。“citywalk微游西宁”话题总播放量220万次,形成阶段性旅游推广热点。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惠民措施不断升级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类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异彩纷呈。联合国家非遗展览展示中心举办“锦绣中华·花儿与少年织染绣艺术生活展”,借助文旅部专家智库力量举办西宁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专题培训及学术研讨,开展“四馆”延时服务,旺季闭馆时间延长至19时。截至目前,“四馆”入馆人数达72万人次。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投资289.7万元,建成“图文博美”数字平台并成功上线,面向市民提供线上展览、数字展厅体验、在线阅读及线上艺术课程等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有效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紧扣全省冬春旅游季促消费活动安排,组织全市26家A级景区对援青帮扶省市游客实行优惠减免政策,其中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院等22家景区实行免票,塔尔寺景区执行淡季门票价格,湟源宗家沟、日月山旅游景区执行淡季门票价格的50%,新华联童梦乐园实行门票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发我市文旅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文旅消费市场,有效助推旅游产业化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